闵行律师-无人机拍摄侵犯他人隐私,责任如何认定?

使用无人机拍摄他人私密空间、活动或获取敏感信息,未经权利人同意,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。若拍摄者为个人,需承担停止侵权、赔礼道歉、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;若拍摄行为由企业或组织实施,该主体需承担侵权责任,情节严重的,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。
案例:摄影爱好者赵某操控无人机在某别墅区上空飞行,拍摄周边风景。期间,无人机镜头多次对准别墅住户钱某的庭院及卧室,记录下钱某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场景,并将部分画面发布在社交平台。钱某发现后,认为自己的隐私被侵犯,生活受到严重干扰,要求赵某删除视频并赔偿精神损失。
法律分析: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三十二条,自然人享有隐私权,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、侵扰、泄露、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。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、私密活动、私密信息均受法律保护。赵某利用无人机拍摄钱某及其家人的私密活动,并公开传播,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,侵犯了钱某的隐私权。同时,依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相关规定,偷窥、偷拍、窃听、散布他人隐私的,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重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。若赵某的行为情节严重,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。
律师建议:无人机使用者在操作前,应明确飞行区域,避免在居民区、学校等敏感区域随意拍摄。若拍摄涉及他人,必须事先获得对方同意。在拍摄风景等公开场景时,也需注意避免镜头无意中摄入他人隐私内容。对于隐私权被侵犯的受害者,要及时保留侵权视频、截图等证据,可先与侵权方沟通要求停止侵权,若协商无果,可向法院提起诉讼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返回顶部

咨询电话 18621365625
联系邮箱 18621365625@163.com
联系我们联系我们
微信微信